道德經會義(第一章) 劉一明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流行不息,無處不通者,謂之道。但道 有常道,有非常之道,如天道,地道,人 道,物道,皆道也。然天道地不能行,地 道天不能行,人道物不能行,物道人 不能行,天地之道人物不能行,人物 之道天地不能行,凡此皆各道其道, 經久而不替,此常道也。太上所謂道 者,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可天道,可地 道,可人道,可物道。統天地人物之道, 而一以貫之,是乃包羅之道,非常道 也。有指有証,就物呼喚者謂之名。但 名有常名,有非常之名,如天道之名, 地道之名,人道之名,物道之名,皆名 也。然天道之名不能名地道,地道之 名不能名天道,人道之名不能名物 道,物道之名不能名人道,天地之道 不能名人物之道,人物之道不能名 天地之道,凡此皆各名其 名,古今而不易,此常名也。 太上所謂名者,高不見有 餘,卑不見不足,可名天道, 可名地道,可名人道,可名 物道。統天地人物之道名, 而俱全該之,是乃混成之 名,非常名也。經首先提出 非常之道名為綱領,叫醒 學人細認定盤星,不使入 於中下二乘之途,以下方 說道之所以非常處。此二 句乃虛提道字,非著實言 道也。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上言道為非常之道者,蓋以非常之 道即無名之道也。道本至虛至無,渾 渾淪淪,空空洞洞,無形無象,這箇○ 而已。雖欲名之,無可得而名,是道本 無名也。然雖無形無象而無名,其實 道氣長存,至虛而含至實至無而含 至有,陰陽四象五行八卦無不藏內。 機雖未動,其理已具,但未生出耳,故 名天地之始,始者根也,言天地根於 此也。既天地根於此,是天地猶未分, 道在天地之先也。世界中至大者莫 如天地,至先者莫如天地,天地雖大 雖先,而道且包羅以始之,況於他乎。 試問將這箇大包羅之物事名箇甚 的。無名之名,道之全體露矣,此句言 道之體也。上言名為非常之名者,蓋 以非常之名即有名之道也。名因象 而立,無象則難名。當其 始天地,絕無形迹,雖有 道氣,而道之名無所據。 及其這箇○道氣,一動 而生陽,清氣上浮而為 天,乾☰是也。一翰而生 陰,濁氣下凝而為地,坤 ☷是也。上天下地,乾坤定位,在天而成象者日 月雷,離☲坎☵震☳是 也。在地而成形者山澤 風,良☶兌☱巽☴是也。 既有天地日月風雷山 澤,則道又藏於天地之 中,運行天地,八卦相盪, 以生萬物是道又為萬 物之母矣。道不可見,因 母萬物而見之。道能母 萬物,則道之名因萬物 而落實,是道方有名矣。 然雖有名,終是強名。其 名者,不過因母萬物而 名之。若夫其所以母萬 物者,終不得而名之。故 清靜經曰道本無名,強 名曰道。此句言道之用 也。無名是體,有名是用, 有體有用,陰而陽,陽而 陰,動而靜,靜而動,此道 之所以在宇內,一元十 二會,十二萬九千六百 年,長久流行而不息也。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 其徼。」欲者,念之初,機之徼也。觀者, 非眼觀之觀,乃神明覺照之謂。妙者, 元妙,一氣之沖和。徼者,孔竅,陰陽之 闔闢。道既無名而始天地,有名而母 萬物,是有體有用,動靜不拘,陰陽不 測,非常道常名矣。然道雖非常,而行 道者須要常,故有志於道者,體無名 之道,常無欲,清靜無為,觀其一氣沖 和之妙,順其自然,須臾而不離,體有 名之道,常有欲,動靜隨時,觀其陰陽 闔闢之徼,行其當然,絲毫而必謹。順 其自然,一而 神,無容勉強, 故謂妙。行其 當然,兩而化, 變通無礙,故 謂徼。無欲即 無名,有欲即 有名。觀妙即 觀始,觀徼即 觀母。觀妙觀 徼,而道非常 之始母體用, 即常在吾方 寸之中矣。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元。元 之又元,眾妙之門。」此兩者,緊接上 之妙徼兩者而言,不指有名無名始 母而言。妙也,徽也,此兩者皆本於道。 道之靜謂妙,道之動謂徼。妙竅總是 一道,同出而異名,同謂之元,元即是 道,非道外別有一元也。因其萬物皆 由此出故謂道。因其神化不測,故謂 元。道外無元,元外無道也。能常無欲 以觀妙,得其道之體,固元矣,常有欲 以觀徼,得其道之用,又元矣。有體有 用,一步一趨,不離妙徼。虛而不屈,動 而愈出,具眾理而應萬事,左之右之, 無不宜之。妙即是徼,徼即是妙,體用 如一,是謂眾妙之門,與道合真矣。門 即徼也,妙不可見,因徼而見妙,徼不 自徼,因妙而有徼,妙能運徼,徼中有 妙,故徼為妙之門。曰眾妙者,一本散 為萬殊也。曰眾妙之門 者,萬殊皆歸一本也。妙 之眾不可以數記,門之 大不可以度量,稱妙為 眾妙,稱徼為眾妙之門, 道之體用大矣哉。此章 為全經之大旨,其下八 十章,或言天道,或言王 道,或言聖道,皆不出此 章之旨。讀者若於此章 細研出箇道之所以然 處,則下八十章之義可 得其大詳失。